罗平县位于滇、桂、黔3省(区)结合部,是云南省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区。整个云南省有布依族5万余人,罗平县有2.9万人,占全省布依族总数的60%以上,主要集中在罗平境内的南部、东南部,尤其以鲁布革乡和长底乡为多。布依族先民源于古代越人中的骆越,汉以后称“僚人”,五代称“都匀蛮”,元、明、清称呼有“八番”、“仲苗”、“仲家”、“布侬”、“布饶”、“沙人”、“水族”等,本民族自称为“布依”。以上称呼有的为误称,有的为贬称,多种称呼较为混乱。1984年,遵照布依族人民的意愿和专家反复查证,正式命名为“布依族”。
罗平布依族同隔江相望的贵州省布依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大同小异,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同属于历史悠久的世居土著民族。布依族的宗教信仰多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没有完整的教规、教义,由于没有通用文字,仅有布摩的“摩经”典籍。一般敬奉山神、水神、寨神、树神,与节日相关。传统节日有二月二祭老人房、三月三、四月二十四、五月节、六月二十四、七月尝新节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祭老人房,最隆重的是“三月三”泼水节。
布依族作为一个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其文化传承方式一是靠口传心授,二是靠民歌传唱。这既给布依文化研究带来困难,也给布依族文化研究留下了有余的空间和形象资料。随着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推进,原始、古朴的文化形态正在走向消亡,如不及时抢救和保护,某些具有个性的文化现象就将面临灭绝。所以,必须加大对布依族文化的挖掘、整理、抢救和保护力度。
文化特点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养育着不同的民族,塑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滋生出绚丽多彩的不同民族文化风情。没有民族文化底蕴的风光,再秀丽的山川都会显得苍白失色,有骨无肉,无滋无味,如同干涸之河;没有秀丽的山川,再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会无所依存寄托而黯然失色,无源之水,单调乏味,尤如外来之风。罗平及周边地区美丽动人的山山水水,布依族是罗平世居的四种土著少数民族之一,民族风情古香古色、纯朴丰富,亦是云南省乃至全国保存布依族风情最完整地区之一。
稻耕民族
云南省东部、南部的布依族,是“农耕民族”,是“稻作民族”,昔有他称“仲家”、“侬家”等。据考古资料及中外专家学者研究,布依族的先民古代百越民族是世界最早发现及发明野生稻引种水稻的民族、最早驯化养殖野牛为人服务的民族。自古以来布依族都是与牛相伴,靠牛耕作,种稻生息的民族,所以也有人称是“牛友民族”、“伴牛民族”。从古到今布依族对牛的珍爱和崇尚,每年春节大年初一都要用一条新布拴在牛角上,给牛穿新衣服,大年初一不得让牛上山,在家休息,人工喂养,以感谢牛一年的辛勤劳作;传说中狗是人类的救命恩人,在一次洪水泛滥成灾中,所有陆地都被水淹没,人类的所有粮食都被洪水冲走,此时,狗用其柔软的毛粘住谷物在洪水中游弋,三天三夜后,洪水退却,狗游到岸上,在陆地上抖落身上的谷种,来年丰收,人类才得以延续至今。所以,一些地方的布依族至今还保留着大年三十除夕年饭让狗先吃的风俗。传说,如果狗先吃米饭,来年将出现旱灾,粮价上涨;如果狗先吃肉,来年将是瑞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所以连狗都要吃肉而不吃粮食。
古朴建筑风格
布依族自古以来择山好水美之地建造房屋,傍水而居,村寨房舍依山而建,屋宇层叠,错落有致。村寨山青迤逦,翠绿浓郁,并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在布依村落边一般都有一个龙潭作为饮水或节日祭祀用水,另外,还认定一棵树为神树,用作节日祭山,使布依村落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景象,远远望去,吊脚楼映于大榕树、芭蕉林和翠竹丛中,古朴宁静,自然和谐。山外青山楼外楼,人们走进布依村落远瞻一座座掩映在大榕树、芭蕉林和翠竹林间的吊脚楼,在青山绿水间显得错落有致、恬淡幽雅而又古朴生动。一个个布依山寨,牛铃晚唱,炊烟袅袅,与大自然显得协调、和谐。
绮丽多彩的服饰
罗平布依族地区原盛产棉花和蓝靛,妇女们善于纺织和刺绣,所以,布依族男女老少均穿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的土布衣服,布依族服饰多种多样,随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罗平布地区依族,男人一般穿着蓝色或青色对襟短衣,老年长者也有穿青蓝色长袍的,下身多穿黑色、深蓝色裤子,头包青帕或花格帕,脚穿布鞋或皮鞋。女子典型盛装是头戴有宝玉石的银制“勒子”,身穿大袖口绣花长襟上衣,衣襟和袖口绣有花边栏杆,花色多样、色彩鲜艳,下身系筒裙,脚穿绣花布鞋;平时或劳作时头包织花绣花头帕或彩色花毛巾身穿蓝色、绿色、深蓝色栏杆式绣花并由多色布镶成环状袖筒长襟上衣,下身穿藏青色、黑色或深蓝色裤子。老人及小孩服饰与中轻年男男女又有所不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绮丽多姿。
特色节庆
布依族奉行阴历,以天干地支相配计年月日时,计农事二十四节令,过年过节概以农历计算。节日主要有正月过年〈即春节〉、二月二祭老人房、三月三泼水节、四月青苗节、五月接谷魂、六月烧虫祭田节、七月品尝新米节。三月三泼水节,布依语“更三粉”,是罗平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之一,是布依族隆重祭祀山神、水神互相泼水祝福的盛大节日,过三月三,是从农历三月初三到初六。在这几天里布依村寨分别祭祀山神、祭白雨〈冰雹〉、祭祀水神。布依村寨三月三前夕家家门上都插枫叶,翠绿的枫树为神喜之树,媚神以求丰年。三月三吃花米饭,三月三前夕,家家户户都到山上采集枫香树嫩叶、糯米花等以及一些植物的根、胫、叶、花作染料,将糯米红、黄、蓝、紫、黑等五彩花饭,五彩花饭色彩鲜艳夺目,象征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五色花饭,观之悦目,食之味美,并有舒心润肺,美容保健之功效,特别是对哮喘病等气管病有特别疗效。三月三吃花鸡蛋,以彩线编织蛋兜挂于孩儿胸前,三月三,大人祭祀山神、水神,小孩闹水,划竹筏、打水仗、比游泳;三月三,恋人相约,相互对歌,互赠信物,加深感情。在三月三期间,祭师还召集寨民,教育全村群众保护森林、保护神山、龙潭树木、保护道路,告诫人人遵守寨规。
挖掘保护
培养艺术人才,加强文化交流。目前,全国布依族人口达300万,但布依族作家、歌唱家、舞蹈家、书画家、影视明星等艺术人才非常少,罗平地区布依族有30000余人,这方面的人才更是风毛麟角,所以,应着力培养这方面的布依族人才,为他们提供条件,鼓励他们出县、出省、出国对外进行文化学术交流。
实施“文化先导”战略 加大对布依文化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力度。罗平旅游要获得长足发展,保持长盛不衰的强劲态势,绝不能仅仅依靠气势磅礴的九龙十瀑、神奇险峻的鲁布革三峡、秀丽迷人的多衣河风光格有“世界最大天成花园”之称的油菜花海,还必须依托于旅游文化,而布依文化正是罗平旅游文化的灵魂,罗平三大风景区都是布依族的主要聚居地,独特浓郁的布依文化,无疑是增强罗平旅游文化底蕴的源泉。罗平布依族的“摩经文化”、“山歌文化”博大精深,它涉及布依族远古历史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等很多领域,是布依族的大百科全书。据调查:现存的精通布依族“摩经”、“摩文”的布依族“布摩”老人已经不多且年逾古稀,若再不及时抢救,将是布依族,乃至中华民族的一大损失,所以,抢救、保护和研究布依族文化,将极大地丰富罗平旅游文化的内涵,有力地推动罗平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办好布依族重大文化盛事活动和民族传统节日展示风情。布依族有很多重大文化盛事及民族传统节日,如二月二祭老人房、三月三泼水节、七月尝新节等,都是罗平地区布依族别具特色的盛大传统节日,应结合罗平旅游实际,除了每年举办菜花节外,新办一些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定期举办好这些文化节庆盛事活动,发展民族文化节庆经济,以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布依族地区经济发展
大力开发丰富的布依族文化资源,努力挖掘整理出丰富多彩的布依族文化产品。布依族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可进一步开发成旅游文化产业,如布依族特色饮食、刺绣、蓝靛染、服饰、乐器〈布依铜鼓、姊妹箫、竹鼓、月笛、唢呐等〉等,要鼓励兴办个体文化产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在条件好的地方可考虑建设民族饮食城、民族纺织服饰园、民族民间节庆娱乐场、民族工艺艺术品一条街之类的民族民间文化品区,使民族文化产业及民族文化旅游成为民族地区的新兴支柱产业。
作者:王黎斌 罗平县民族宗教事务局